首页 >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

  •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生成式AI时代每个人都将是“作家、制片人、导演”但要防范五大风险

    “它(生成式AI)跟以前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呢?过去我们搞的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基本都不能通过图灵测试,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轻易通过,ChatGPT写的文章比一般秘书写得还好,你分不清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很多文科的专业像翻译,也包括理工科对某个事的分析、判断以及实际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解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太空探索、绿色能源等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破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世界,同时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11月22日,第21届《财经》年会在北京举行。聚焦“科技前沿:突破与应用”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6G技术预计将在人工智能、确定性时延和通感一体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数字化浪潮下,通信技术如同血脉贯穿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随着5G技术在全球铺开,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6G技术将如何重塑世界?在这一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5G及6G总体专家组专家张平,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视野,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鹏城实验室主任。他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高速发展,见证了人工智能的成长壮大。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涉及人工智能、视频编码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他带领的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打造AI大模型创新应用高地

    未来,多模态大模型将和搜索引擎、知识图谱、博弈对抗、脑认知等技术进一步融合互促,朝着更智能、更通用的方向发展,应对更加复杂丰富的环境、场景和任务◇大模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为黑盒模型,在语言大模型的涌现能力、规模定律,多模态大模型的知识表示、逻辑推理能力、泛化能力、情景学习能力等方面,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需解决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可控问题

    人工智能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热的热词之一。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在会场外就人工智能相关话题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邓中翰邓中翰介绍,人工智能涵盖算力、算法以及数据这几个关键要素。在当前阶段,将感知所创造的数据进行确权和要素化,是人工智能时代非常重要的工作。今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未来人工智能调节经济运行

    10月1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在宁波举行的2023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上,发表题为《产品智能化的方向》的主题演讲。   潘云鹤表示,在研究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中发现,有五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第二,企业运作的智能化。第三,人工智能有很大作用,这是产品创新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从电力跨越到电力网一样,是必然的历史阶段。”11月22日,“《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算力越高,经济拉动作用越显著。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构建国产万卡系统应避免“木桶效应”

    12月12日,“突破新边界·智见新未来”2024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今年大模型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基础大模型进入多模态状态,文本之外,还有图像、视频,也就是多模态。第二是“用起来”,“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大模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