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全家桶”升级 企业怎么“啃”?
每经评论员 石普宁
上个月底,多家公司表示旗下的国产大模型产品向全社会开放。而这距离国内较早的大模型产品公开发布还不到半年,大模型发展有烽火燎原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累计已有130个大模型问世。毫无疑问,参与这场“百模竞赛”的任何一家厂商都不想错失这条看似蕴含无限商机的赛道。
笔者认为,竞赛的实质是一场“云计算之争”。而这背后,大模型产品好不好用,还是要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值得
虽然各家大模型在介绍自身的产品特点上都有侧重,但终归目的只有一个,即在市场中率先“卡位”。
在此背景下,“应用”便成为了理解大模型的关键词。
首先,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动词看,要想大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投入使用,也就是“如何应用”。
比如,9月7日发布的腾讯混元大模型,已经接入腾讯50多个业务,包括腾讯云、腾讯广告、腾讯游戏、腾讯金融科技、腾讯会议、腾讯文档、
再者,我们也可以把应用看做一个名词。面对形形色色的需求,大模型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或载体。类比安卓或iOS(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这样的操作系统,未来大模型的生态或许也将建立在无数的应用之上。
再进一步看,这背后更是一场“云计算之争”。
即便是采用开源大模型,算力便是一头不可绕开的“拦路虎”。此外,开源大模型的算法和数据亦有优化空间。因此,除了推出自研大模型之外,主要的云厂商在大模型服务方面亦在频繁发力,MaaS(模型即服务)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生活、能源、金融、医疗、城市治理、科学研究……与更早之前火爆的元宇宙概念不同,伴随着各种“型号”的大模型,典型的应用场景正来到我们身边。
在面向普通用户的热闹之余,企业的自有场景也成为重点
迅速浏览一遍各大云厂商的打法,这一“玄机”便不是秘密。换句话说,消费者可以通过语言类或视觉类产品来“玩”大模型,企业则需要大模型及其产品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这方面已有一批典型案例。在北京发布首批10个行业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中,基于电力行业NLP(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设备运检知识助手示范应用、数字中医大模型示范应用、面向建筑领域多模态行业大模型示范应用等案例,都展现出了大模型与行业之间的融合可能。
实际上,在目前来看,大模型应用场景显露的商机只可看作“小荷才露尖尖角”。专家普遍认为,大模型产品的产业红利才刚刚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