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破局者华厦眼科:解码眼科医疗的“第二增长曲线”

破局者华厦眼科:解码眼科医疗的“第二增长曲线”

新火种    2025-05-14

在眼科医疗行业竞争白热化的2024年,华厦眼科交出了一份营收40.27亿元、净利润4.29亿元的成绩单。这份看似平淡的答卷背后,暗藏着企业深度转型的谋篇布局。

“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人才培育+股权激励”双向发力、AI赋能精准优质诊疗,华厦眼科正通过这三大引擎,在行业变局中构筑新的“护城河”。

双轮驱动助力核心业务稳步增长

我国眼科医疗服务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灼识咨询预测,预计到2025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2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15%。作为眼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受益于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从财报看,华厦眼科核心业务的稳步增长来源于“两板斧”——其一是内生增长,其二是外延并购。

华厦眼科2024年屈光项目收入12.96亿元,同比增长7.44%,占主营业务收入32.19%,较2023年提升2.13个百分点;公司第二大板块,眼视光项目的增长潜力也不容小觑,2024年眼视光综合项目收入10.69亿元,同比增长5.15%,占主营业务收入26.54%,显示公司在医学视光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公司白内障项目2024年实现收入8.73亿元。

虽然未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各业务板块具体收入情况,但华厦眼科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屈光、眼视光综合、眼后段业务同比保持良好增长,随着全国各省份白内障人工晶体集采政策相继落地,公司白内障业务有望企稳回升。

业务数据背后,是公司卓有成效的并购战略。公司于2023年收购主营屈光业务的合肥视宁,并于2024年成功收购成都爱迪眼科(四川省首批、成都市唯一三甲眼科医院,成都市眼科重点专科,全国诚信民营医院,首批西部十二省(市区)社会办医标杆医院),成为拥有“双三甲”眼科医院的大型医疗连锁集团。

公司自身对未来1-3年的并购及自建也有明确规划,华厦眼科方面表示,公司“1236”战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也重申了管理国内200家医院和视光诊所的布局规划。公司计划在24个重点投资省份通过自建或并购方式进行扩张,综合行业发展环境、公司经营需要等因素适当调整,稳健推进。

专家认为,华厦眼科的“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发展战略,精准匹配了行业特性与发展阶段。内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行业长期的需求以及公司在诊疗服务、专家资源和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而并购扩张则快速深化公司眼科医疗区域布局、并强化公司协同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综合竞争力。

人才生态链+股权长效赋能

眼科医疗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人才始终是竞争核心,华厦眼科在此方面也显示出坚实的根基和吸引人才的实力。

首先是核心专家阵容。华厦眼科在顶尖眼科学界专家数量与学术带头人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已汇聚一批知名眼科专家,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设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厦门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同时与厦门眼科中心名誉院长刘祖国教授共同入围全球“2024年度影响力榜单”,华厦眼科专家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美国KSL医学诊断试验室首席科学家沈龙教授正式加盟华厦眼科,担任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协助推进眼表与角膜病领域科研项目的开展;全国知名泪道病专家范金鲁教授受聘为公司泪道泪器疾病特聘诊疗专家;公司及下属医院新引进了80名主治及以上全职高层次眼科医疗人才,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主任医师22名,副主任医师31名。

顶尖专家团队不仅代表了华厦眼科高水平的诊疗服务能力,也为公司全国医疗服务网络布局提供了人才基础,强化了患者信任度。例如包括宋晏平、聂尚武等多位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加盟并担任公司区域总院长,极大提升了公司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

其次是研发人员,2024年年报显示,华厦眼科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4年研发投入7063.2万元,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7.12%,硕士和博士学历研发人员分别增加12.24%和13.51%,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及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优于同行上市公司。

据悉,华厦眼科通过"医教研"一体化模式,依托临床诊疗案例的积累开展科研工作,带动临床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持续开展各类人才培育项目,并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学术共建、临床研究等各项合作,实现教育培训和临床诊疗高度协同。

2024年,公司依托“两院、两所、三基地、三站”和“中国眼科医师明日之星计划”、“中国眼科医师精英人才计划”,持续开展各类人才培育项目,并相继启动了“华厦眼科人才博闻计划”、“南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致力于长期、持续引进和培养眼科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顶尖人才,打造“院士-骨干-青年”的多层次人才梯队,持续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校企合作方面,公司在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三十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厦门医学院、长沙医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挂牌成立附属医院、实践教学基地、教师临床实践基地、眼健康服务基地、产学研创新基地。2024年,公司累计引进院校实习生175名,推荐毕业生243名,为公司医疗服务网络布局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除了上述长效机制培养人才外,华厦眼科还从股权激励方面来深度“绑定”核心人才。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厦眼科前十大股东中有6个均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累计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19.13%。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员工持股平台自解除限售以来均未发生股份减持,体现了公司员工对行业及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与信心。2025年,公司进一步推出了《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拟向296名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授予752.78万股股票,既缓解了行业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压力,又将个人收益与企业成长紧密挂钩,有利于强化公司核心团队对公司中长期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

AI赋能重构诊疗生态

智慧医疗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大势所趋,面对年门诊量超1.2亿人次的中国眼科市场,华厦眼科正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据悉,华厦眼科目前已在眼病筛查、诊断、个性化诊疗、智能客服等业务环节应用AI技术,先后建设了眼科通智慧诊疗服务平台3.0、厦门眼科5G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多模态影像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平台等多项智慧医疗平台,并启动了“华厦数智长城”计划,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在眼病诊疗中的应用。今年3月,华厦眼科正式落地DeepSeek本地化部署并搭建AI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AI融合与创新实践,探索AI技术在诊疗辅助、患者服务、医院运营、科研创新等场景的应用和发展,持续推动医院智慧化转型。

此外,公司自去年年初以来,陆续引进了爱尔康全光塑和全飞秒精准4.0两项屈光新术式,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眼科诊疗方面的应用,推动公司中高端业务和毛利率提升。从已上线的医院来看,新设备总体运营情况良好。而全飞秒4.0的系统集成更高级的大数据算法,能够更精准分析患者的眼部数据,调整激光参数,确保每次手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定制。

华厦眼科方面还透露,目前公司首批装机的医院全飞秒4.0占全飞比均超过50%;蔡司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预计今年5月开始装机,预计将对客单价进一步回升有积极作用;此外,公司已经开展了多例国产龙晶PR晶体手术,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成本可控、供货稳定,对未来有晶体眼的屈光手术发展更有保障。

可以看到,华厦眼科并非孤立推进单一AI应用,而是围绕"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打造技术矩阵,建立覆盖全周期的智能诊疗服务体系,有利于形成服务闭环,有效提升患者粘性和满意度。相较于依赖第三方提供系统,华厦自主掌控的大量高质量的结构化医疗数据将持续反哺AI模型迭代,尤其能在眼病专科领域形成数据护城河,从而推动"数据-算法-应用"的正向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研报也“力挺”华厦眼科的AI布局。华泰证券在研报中将华厦眼科列为AI医疗领域重点企业,认为其与固生堂、爱尔眼科等公司共同代表了“科技驱动院端变革”的趋势。

当7亿近视人群、3亿老龄人口构成的巨大市场,遇上医保控费、技术迭代、人才争夺等多重挑战,华厦眼科的转型之路颇具行业标杆意义。从大手笔员工持股稳定核心团队,到引进全球先进技术构建差异竞争力,再到AI重构运营效率,企业展现出的不仅是短期业绩压力下的应变智慧,更是对眼科医疗本质的深刻理解——唯有将人才价值、技术价值、效率价值熔铸为新的价值三角,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制高点。随着2亿回购资金转化为人才激励筹码,加速“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以及"医疗+AI"战略的持续落地,华厦眼科的二次增长曲线值得期待。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