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蒲慕明院士: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人类“重塑”AI

蒲慕明院士: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人类“重塑”AI

上观新闻    2025-05-19

  作为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今天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演讲嘉宾们的报告几乎都围绕“AI+人文”展开。

  当AI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度越高,它就越需要被人理解,也越需要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中,科技传播也变得更加重要,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传递科学知识,而是为知识和技术赋能,甚至重塑创新。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45年将有50%的职业被AI取代,比如客户服务、行政助理,甚至包括部分软件开发、内容创作、法律和金融分析等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不会用AI的人被取代。他认为,未来科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科学公民”,他们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他们不仅具备使用AI的能力,还有辨伪能力,能为引导和管控AI发展提供助力,使之符合人类社会需求。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教授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智能社会和全民终身学习社会转型,科技传播的重心也从过去“成熟的科技”向“形成中的科技”转型。比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都是在形成过程中不断被普及、扩散,进而再持续接受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与人类价值观的各方面“重塑”。

  “由此可见,科技传播的功能应被重新认识。”李正风说,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普及、传播和扩散,已变得与生产、应用同样重要,甚至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拥有越来越强的配置能力,“这将对社会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